现在的球鞋博主,比球鞋还多了。

Fashion | 08 12 2019

现在的球鞋博主,比球鞋还多了。
 

从运动场走向街头,再出现在各种寄售平台、高端展览,短短几年运动鞋已经完成了华丽的蜕变,成为了时尚潮流的核心产品。

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Grand View Research 的报告显示,到 2025 年全球运动鞋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 950 亿美元。

随着球鞋市场的高速蓬勃发展,也延伸出很多「新型职业」,买手、鞋贩、客制师、鉴定师 ... 以及我们最常见的球鞋博主。



// 扎堆出现的球鞋博主 


早就有网友调侃:“现在的球鞋博主比球鞋还多。”—— 可以说是相当真实。

今年 5 月份在上海 Sneaker Con,跟球鞋博主合影已经成为了攀比游戏,合影的博主越多,社交平台越有排面,甚至还有人完成了「合影九宫格」。


近两年,国内的球鞋 / 潮流博主如同过江之鲫。小到几千粉丝,大到百万粉丝,只要稍有规模的线下活动,都是集体出动,带着摄影器材全场 social 取素材。

再过几天,你就能看见他们的 Vlog 出现在 B 站、抖音、微博等内容平台上。


如今在 B 站随便搜索一下「球鞋开箱」,就能找到数千条相关视频;而抖音上有关球鞋的 tag,播放次数超过 30 亿次。
 
前段时间调查显示,00 后最想当的职业居然是网红,引起了网络热议;而新生代潮流青年,扎堆化身球鞋 / 潮流博主,毫无疑问是话题的缩影。


短视频行业的崛起,MCN 机构的进场,包括光线亮丽的头部时尚博主,都给了现在的年轻人万分遐想。

20 岁左右的年纪,不需要朝九晚五,只需要贩售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,分享一下球鞋和潮流见解,就能收割流量,累积资源。收不完的 seeding,全世界跑活动,一切都十分美好?


前几年的潮流青年,个个都想当国潮主理人,现在扎堆做球鞋博主,市场的蛋糕很大,人人都想成为搅局者。


与此同时,一线运动品牌也在有意识的拉拢这些年轻的意见领袖。毕竟用户和消费者需要博主的意见指引,品牌则需要博主来做传播者。

Jordan Brand 与网红 Aleali May 推出联名球鞋,明显能反映出品牌当下的营销策略。



// 蛋糕越大 投机者越多? 


随着球鞋市场的火热,难免会吸引一些投机者。

某些机构快速包装出来的球鞋博主,明显知识储备不够,对球鞋了解不够深入,仅凭个人喜好进行点评,内容浮于表面。

YouTube 上的「鞋墙博主」

每次拍 Vlog,背后先整一堵鞋墙,显示自己的专业性,仔细一看,很可能都是近两年的爆款。


某些美女球鞋博主,美颜滤镜拉满,10分钟下来,可能就只是告诉你这球鞋好不好看 ...

内容同质化也是个常见的现象;在 YouTube 搜索「travis scott aj1」,可以搜到上千条内容。

有网友调侃:“感觉世界上的倒钩,有一半被球鞋博主开箱了。”



这两年,国内还涌现出一批所谓的「行情分析师」,直播、发帖都是各种价格分析、货量分析,把自己包装成理财专家。

跳水、洗盘、套牢、反弹 ... 股票术语全整上,开局一张图,内容夸夸其谈。


吸引了众多小白粉丝之后,有些行情分析师还开始收费拉群。搞些「内部消息」,宣扬稳赚不赔,只有 VIP 客户才能享用。

总而言之,种种花式操作,也是让老鞋头叹为观止。



// 听听业内人士怎么说?


面对今天这个话题,今天也特意请来了 3 位知名业内人士,看看从他们的角度,是怎么看待这些行业现象的。






 “这是正常不过的现象,田耕开就人人争。我相信凡事都是双刃的,有利也有弊。

好的是,可以让更多非圈内的人看到球鞋文化的迷人之处。甚至是招募投资者,用大量的金钱推广甚至把“球鞋文化”搞得更好;坏的是,“文化”这两个字已经被滥用,导致大家嘴边都离不开“文化”二字。有谁是真的喜欢?有谁只是为了金钱而投身?

我觉得这是个大环境,我们是没办法控制,唯有在自身寻找中立点。


“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直接提高了视频信息的传播速率和广度,球鞋行业连续 4 年的高景气也造就了当前球鞋市场的繁荣。

而年轻人正好是移动互联网和球鞋市场的重度参与者,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做起了球鞋博主,这件事儿是很正常的,也是一种必然。


“视频在 2018 年左右,内容生产成本相较于图片与文字,已经达到了一个更低的门槛,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来参与到视频内容创作中来。

球鞋和运动鞋,本来就有成熟的图片与文字媒体形态,也有成熟的市场需求,因此切换内容载体形式,围绕同样的主题,这种转变是几乎无缝的。


球鞋博主越来越多,证明大家关于这个主题有了更多想表达的想法。这样只会让这个市场越来越透明,越来越活跃,因为毕竟视频是一个更高维度的内容传播载体,所以它对围绕的主题,涉及覆盖的市场是有更高级别的催化作用的。未来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,通过视频的形式,参与到对球鞋文化和运动鞋选择的话题中来。”




“现阶段大家都觉得很好做,的确市场需求让这行业开始蓬勃发展。可是,别忘了考虑当球鞋内容低迷的时候,不管是金钱或精神上,你是否还能坚持下去?

我频道经营了 6 年,前 4 年都是亏着来做,现在我可以很确认地告诉你,我是真的喜欢这行业。”



“首先要有爱,真的感兴趣,真的喜欢,在拍视频或者写文章的时候,一定是乐在其中,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工作,或者是一个赚钱的工具。

其次,内容定位要有特色,别人说你也说,那你怎么能确保比他说的更吸引人呢?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至关重要。


再次,一定要坚持下去,很多博主都是做几期没人看就不做了,殊不知这件事儿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就在这里,你只要不放弃,就一定能找到属于你的观众。就跟街边的包子铺儿,只要开张就一定上人。至于说你能把这个包子铺儿开到多大,就看你的能耐了。

我最初是尝试了 10 期才找到最适合我的方向,做视频的前 5 期,粉丝数不到 200 人,又做了5期,才突破 1000 人。所以我建议各位,至少先坚持做 10 期,否则不要轻言放弃。初始阶段都是你在寻找观众和观众在寻找你的过程,要学会耐住寂寞。”



“善护念。球鞋的市场非常浮躁和繁杂,一定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念头。不要把本来就很物质化的球鞋市场和人类社会,变得更加物质化。不要人云亦云,有自己的观点十分重要。

记住自己最初要做这件事情的念头,为自己的观众负责,是最重要的底线。而不是为品牌的某个产品,某个限量发售,某个科技负责,进一步助长了品牌在观众面前那高高在上的地位,其实合理的地位应该是消费者与品牌是平等沟通的。”




“这还真的是我第一次听到这职业,哈哈哈哈哈哈哈哈。

我觉得这职业对我帮助不大,我买球鞋也不会去看二手/再售价格。应该还蛮多人都会觉得,如果是因为价格值得才买,就失去了意义。


“就像股票市场的行情分析师没有任何意义一样,鞋市场的行情分析师也意义不大。

判断一双鞋的价格,要从供需两端分析,品牌商是球鞋的供给侧,他们决定发多少双,发完之后补几次货,需求方是鞋迷和球鞋市场的交易者,这些人的偏好和情绪也是随之在变的。

所以这么多你不可控的变量在这里,是很难准确分析行情的。至于说对球鞋市场环境有什么影响,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就是让这个市场看起来“更有意思”。因为市场价格不会因为他们的分析而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,因为他们决定不了供需因素。


真正决定一双鞋价格的其实就是品牌商。再差的鞋子,发售量少,稍微宣传一下,都能被炒起来。热度再高的鞋子,发售量一大,也没什么炒作空间,甚至会大幅打折。和行情分析师没什么太大的关系。

即使有一些短期脉冲的行情,也是和真正手里有货或者有钱的炒家搞的,因为手里有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供给,手里有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需求。”


“球鞋本来不需要行情分析师,因为它是一个略高于快速消耗品的一个非必需消耗品。

与此同时,也不具备大宗期货的标准化交易属性。现在是空余资金投资渠道太少,中国人的消费需求被压抑,消费生活方式又没有被正确引导,社会太物质化,生活缺乏精神信仰指引,过于注重表面和外在,才会让球鞋市场如此偏离其原有的轨道。


其实球鞋本身就是应该用于运动的,但如今大多数穿球鞋的人不运动,这就是一种不合理的倒挂。

行情分析师,只会让这个市场变得越来越投机倒把,投机倒把的人越多,市场也就越不稳定。直到最终有一天市场泡沫破灭,市场重新归于理性,行情分析师也就不需要了。所以行情分析师,只是这个泡沫市场中的催化剂,没有其存在的核心价值。”



总的来说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球鞋博主这个行列,其实是好事。以自己的观点,去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,再好不过了。

前期一些技术上的缺陷,或者经验不足,都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,但正如孙彦峰老师说的:“拍摄技巧,剪辑技巧,传播技巧,那些都是术了,有了道,自然会有术。最需要先合格的,还是道。

所以球鞋博主这个行业,靠的是初心,是热爱,而不是市场火了,来凑个热闹。





Yoho!Now

潮流就是现在,分享有趣新鲜男女生世界观。

Yoho!Boys Yoho!Boys

关注我们

  • SHOW
  • 新浪微博
  • 微信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分享:
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隐私条款 意见反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© 2015 南京新与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ICP备09011225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132号